晨曦中的“00后”铁路人忙碌身影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王占军
“昊鹏哥,看,太阳出来了。”
“别看了,走,干活了。”
1月21日清晨7时40分,在焦柳线K21+00附近的铁路线外,看着初升的太阳,紧了紧身上的棉衣,听到王昊鹏喊声后,李雪洁、祥榕、骈秋羽等人一起抬起沉重的工具和零配件走上了铁道线,进行钢轨轨距精改作业。
焦柳线是贯穿我国南北的一条客货混跑的铁路。进入春运,正是电煤运输和旅客出行高峰,每天有94对货车和10趟客车从这里通过。
5个女孩是中国铁路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捏掌线路车间捏掌维修工区的线路工,王琼和陈伊丹今年22岁,李雪洁、祥榕、骈秋羽都是23岁,2023年10月大学毕业后,5个人一起来到捏掌维修工区。
被女孩们称为“昊鹏哥”的王昊鹏是精改小组的负责人,今年25岁。春运以来,“90后”的他带着这群“00后”的女孩,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准备工具和材料,在7点前赶到铁路边等候作业命令下达,伴随着初升的太阳维修线路。
来到需要精改的地点,按照分工,负责测量数据的祥荣和骈秋羽手提电子道尺,每走一米就弯腰低头,把电子道尺显示出的“3.4”“3.9”“4.4”“4”等数字写到轨枕上。
与普通的道尺不同,数显式的电子道尺精度可以达到0.01毫米,测量的数据更为精准。“这些数字就是轨距的误差,如果相邻两个数值差超过0.3毫米就要调整。” 看上去文静瘦弱的骈秋羽测量数据一点都不含糊,“高科技的工具给我们保证火车安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王昊鹏介绍说,两根钢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如果出现误差,火车行驶时出现蛇形摆动,不仅影响旅客乘车舒适,严重的还会影响火车行驶安全。
“轨距精改就是通过精确调整轨距,把相邻轨距数值误差控制在加减0.3毫米。”王昊鹏说,为了保证火车行驶整体平顺度,让旅客在车上更舒适,春运以来,他们加大了轨距精改工作的力度。
操作着轻便的锂电扳手,轨枕上的螺栓被王昊鹏快速卸下来。李雪洁从袋子里拿出一把蓝色的尼龙后座,看着轨枕上的数字,挑选着标有“2-4、1-5、0-6”等不同规格的尼龙后座,“这些数字代表着厚度。通过不同的厚度就可以把轨距改到标准。”文文静静的李雪洁说话轻声细语。
蹲在轨枕上,女孩们仔细地清理着杂物,将尼龙后座插在了扣件的后面。
“保证误差不超过0.3毫米,要用不同规格的配件一点一点调整,并要保持轨距一致性,不能忽大忽小,否则火车还会晃动。”骈秋羽站起身来,捶了捶腰,“蹲时间久了,不仅腰疼,站起来头会晕。”
性格开朗,喜欢做手工的陈伊丹点子多,悟性好,笑起来眼里有光,周边的人很容易被感染。“我是她们的开心果”,她觉得轨距精改是在钢轨上“绣花”,像她做手工一样,既要细心还不能着急。
更换完尼龙后座,陈依丹拿起锂电扳手,祥荣则拿上电子道尺,开始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复紧螺栓、检查轨距是否达到标准,不远处,其他女孩有的涂油,有的整理作业工具,一切井然有序。
“1.5、1.5、1.6,符合标准。”“这处不行,2.0,换个后座看看。”哒哒哒的声音中,祥荣和陈依丹仔细查看轨距,不时重新调整。
9时20分,作业结束,100多米长的钢轨轨距误差调整到了0.3毫米之内。
“春运以来,我们的工作量比平常增加了不少。”走下线路,个子不高,笑起来可爱的王琼用力提起一袋子配件,“刚上班时一点力气都没有,一年多的锻炼,现在有劲了。”
“和其他男孩子的工作相比,轨距精改相对没有那么累,难的是怎么把那么重的工具抬到线路上。”李雪洁说,春运对她们来说是一次考验,她们虽然力气不够,但一定会把线路养护好,让火车安安全全。
满脸是汗的祥荣觉得有成就感,每天看着火车“丝滑”地从自己养护的铁路上驶过,“觉得活干的不错。”
看着阳光下这群朝气蓬勃的“00后”女孩,“昊鹏哥”向她们伸出了大拇指。
5个女孩的家都在距离工区40多公里外的河南省焦作市。她们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保证春运运输安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