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运动 健康 养生 天气 傣族 交通 文物 数码 时政 三农 科普 民生 科学 法律 文化 博物馆 港澳游 营养学 脂肪肝 升学考试 交通管制 旅游产业 户外运动 电子商务 科技新闻 国际足球

女朋友是回避型人格,交流基本靠“猜”

时间:2024-04-24作者:爱生活更时尚分类:用车知识浏览:4716

我朋友 s 非常漂亮,就是那种人们会觉得「这么漂亮的姑娘应该没有烦恼吧」的姑娘。

事实上,她最近半年都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在自我怀疑中无法自拔。

这个让她走不出来的前任,如果是渣男也就罢了,可偏偏不是。

他是个大部分人都会夸赞的优质男—— 前途光明,做事靠谱,情绪稳定,待人接物克制,还隐隐有点禁欲的风格。

相处初期,两个人在各方面势均力敌,在外人看起来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

s 姑娘表面上阳光开朗,事实上内心细腻敏感。

她有一段被背叛的初恋经历,对感情一直不太有信任感。

但这个男生的沉稳和她初恋的浮夸形成鲜明对比,连妈妈都对他赞不绝口。s 庆幸,自己这次终于遇到对的人了。 

在一起半年后,虽然男生的优点依然闪光,但 s 在这个完美男友身上发现了新问题 —— 平时 s 状态好情绪稳定的时候,两人相处可以很好。可是:

一旦双方有矛盾,s 总希望把事情说明白,但每次都会吃「闭门羹」被男友一句话噎住:「你想多了」。

女朋友是回避型人格,交流基本靠“猜”

她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斤斤计较;

s 有时候心情不好,希望男友可以安慰安慰她,接住她的脆弱,而男友会用「工作忙」敷衍甚至表现出不耐烦,这让 s 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矫情了?

一开始面对男友的冷漠,s 是抓狂的,她会追着男友刨根问底,结果换来男友的分手暗示;

不愿意分手的 s 开始为男生找理由—— 「他确实是太忙了」「不能指望对象又忙事业又给我提供情绪价值」。

s 开始相信「好女孩应该懂事,做好大后方,尊重男人的洞穴期」这样的论调,压抑自己的需求,忍着不吵不闹,想尽办法他体贴男友,希望自己的懂事可以换来对方更多认可和关注 —— 

可换来的却是男友的一句:「你没必要对我这么好委屈自己,这样搞得我压力很大的」。

s 觉得自己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越想努力维护这段关系越觉得焦虑,好像自己怎么做对方都不满意。

两个人的关系氛围日渐压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关系破裂的命运。

最后,分手的导火索是男生的研究生毕业季。

男友对 s 说:我希望接下去两个月可以全力以赴写论文,我们暂时不要多联系吧。

说到做到,他甚至两个星期都不主动和 s 发一条消息。

s 再次崩溃了,就在她质问男友是不是早就不爱自己了的时候,男生冷静地提出了分手。

被分手后 s 一直走不出来,她还是觉得前男友是难得的好男生,靠谱上进情绪稳定不聊骚,都怪自己太焦虑,太依赖,不够独立,不给对方空间,才把一个优质对象「作」跑了。

上面这个故事中的「你追我逃」拉锯战,我相信点进这个回答看的小伙伴很多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关系中这种「你追我逃」模式有很多种模型可以讨论,其中一个最常见的模型就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这也是心理学当中,一个公认的对亲密关系有预测性的理论。

而「回避型依恋」因为经常扮演感情中的「逃兵」和「冷暴力选手」而闻名坊间。

今儿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我朋友 s 的前男友到底算不算「回避型依恋」?如果碰到回避型选手,我们有没有什么「拿下他们」的相处方式?

我相信,如果能够理解回避型恋人的心理工作机制,掌握和他们相处的窍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像 s 这样的小伙伴减少和回避相处的迷茫和痛苦。

一. 是「冷血爱人」,还是 Ta 根本没那么喜欢你?

先别着急下结论。

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都可以根据「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

分别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疏离型回避依恋」和「恐惧型(矛盾型)回避依恋」,后三者又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没错,我们经常听到的「回避型依恋」是可以分为两种的。这两者的区别如下:

疏离型回避:高回避低焦虑。对亲密和依恋的需求低,一个人可以非常自洽,容易把伴侣的情绪看成关系中的「负担」。这类人据统计占人群的 25%。

恐惧型回避:高回避高焦虑,对亲密和依恋的需求高。既有焦虑的特点,又有回避的特点—— 在亲密关系中既有较高的亲密需求,又害怕和爱人靠太近,因此也称为「矛盾型」。这类人大概占人群的 5%。

而平时我们吐槽最多的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冷血爱人」,通常指的是「高回避」「低焦虑」的「疏离型回避」,也是我们今天要深入了解的类型。

来看一看,「你的他」在亲密关系中是否符合下面描述的这些特点:

●     经常没办法照顾到你的感情上的需要,会让伴侣觉得自己的一腔爱意得不到足够回应

●     时不时成为「洞穴人」,面对冲突拒绝沟通,选择逃避,喜欢「冷暴力」

●     很少和你流露或者分享自己的脆弱情绪和心事,让人觉得很难交心

●     忽冷忽热。偶尔会给你一些甜蜜,但在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似乎就成为了对他的一种威胁,他会逐渐开始疏远。

●     贬低你对自己的「依赖」—— 认为「依赖」是性格软弱、低价值的体现

●     哪怕交往了很长时间,还是常常会给你心意不确定的感觉

●     过度专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接受来自你的想法和影响

●     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期待完美爱情完美恋人,不愿意磨合,喜欢美化前任 —— 通过美化得不到(已失去)的恋人来逃避面对现实中的真实的关系。

●     莫名其妙挑剔你身上的小缺点:比如身材,说话的口头禅,吃饭的样子,走路的姿势。

●     如果你因为他的冷漠而感到委屈,他可能会责怪你情绪化,反应过度

●     时常理性地吓人,讲逻辑不顾及感受

(以上只是举例,我们并不能因为对方符合以上某个具体行为就判定对方是回避,而是去看对方整体上对待感情的态度)

其实呢,他们在亲密关系当中的这些做法,是回避型恋人采取的对亲密需求的「压抑策略」 ——  

回避型在关系中一直对伴侣竖着防御的高墙,只要伴侣表现出的亲密程度逾越了自己的防线,回避型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上这些「排斥行为」来保持和你之间的「安全距离」。

讽刺的是,在一起的时候,回避型对伴侣百般挑剔,排斥亲密;

然而一旦关系结束,回避型没有了亲密的压力,慢慢卸下了防御,之前压抑的感情也随之浮出水面 —— 蓦然回首,他会发现自己对前任还有很多眷恋,甚至会在心中无限美化前任的形象。

没错,对于他们来说,完美伴侣永远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我在社群里好些个和回避型恋人相处过的小伙伴表示 —— 经常是他们决定放弃了,回避型过一阵就自己找回来了 —— 这样的无厘头操作,确实让回避型恋人们的「坊间名声」变得非常不好听。

如果你不小心爱上了这样一个恋人,光有一颗铜墙铁壁的心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去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才有那么一点可能让他在关系中慢慢打开心防,和你共同开启真正的亲密关系。

所以, 他为什么那么冷漠?

我们的依恋类型的成因呢,其实和我们的基因、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包括早期恋爱体验都是有关系的。

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重要因素 —— 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依恋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觉得父母(亲密的人)是值得信赖的,形成安全依恋;

相反,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觉得父母(亲密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会带来伤害,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

那回避型恋人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中可能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穿越到他们小时候看一看:

回避型的父母,很多都是冷漠,忽视,控制,打压型的父母。

比如 s 的前任 w 就成长在一个严苛的军人家庭,他的爸爸尤其喜欢把「羞耻感」当做控制他的工具 ——比如最常见的 「闭嘴,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

父母绝对不让 w 挑战他们的权威—— 当 w 向爸妈表达自己的愤怒焦虑等情绪的时候,他们会简单粗暴地压制他的想法,或者干脆不理不睬任由他的情绪自生自灭 —— 导致 w 从小就认为流露自己的脆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