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漓江“厚爱”之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旅地标
阳朔县城新貌。程鹏程 摄
□本报记者 刘健
从空中俯瞰阳朔,只见山环水绕,翠绿如画。阳朔这座被漓江“厚爱”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山水固然迷人,难得的是山水畔的一砖一瓦都独具特色,让人有种想长久住下来的欲望。”这是一位外地游客的评价。事实上,赞美对于阳朔来说已不是“稀罕事”。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朔发展变化的速度让许多人感叹。
全力打造山水新城格局
如果说十年前的阳朔最吸引人的是秀美山水,那么,如今的阳朔独具特色的城镇人文景观也深深吸引着四海宾朋。
“过去老城区的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发展受到了限制。这是游客和一些本地居民感觉美中不足的地方。”市民易先生说,“现在变化太大了,各个方面都能满足我们的期待。”
近年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城市改造和提升,以疏解老城、建设新城为总抓手,着眼“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的发展定位,实现“文旅融合、城景一体、全域发展、居旅相宜”,坚持全力以赴当好全国旅游创新发展排头兵的理念,突出规划引领,聘请国内外高级建筑规划研究机构进行顶层设计,结合阳朔地域文化特点,研究借鉴国内其它旅游名城的特色与经验,力求新城区规划高水准、建设高品质。阳朔在县城南部规划用地约10平方公里,定位打造一座“国际级的休闲旅游度假城镇,山水甲天下的悠然之城、游学之城,具有桂北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
如今,位于新城区的山水大桥、田家河桥等5座主干道桥梁已建成通车,规划的26条主要道路总里程约42公里,已全部竣工通车,新区“五纵五横”路网已经形成。从新城区连接至福利漓江大桥、阳朔高铁站的一级公路已开工建设,城区路网和外围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防洪治涝(含水系)建设工程PPP项目主体完工,环城水系进一步贯通,“山环水绕、河畅景美、景在城中、城在画里”的山水新城格局已然成型。全新的道路、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便捷的互联网设施,使得阳朔的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让阳朔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着力彰显城市“生态气质”
阳朔县城地处漓江沿岸,境内还拥有风景秀丽的遇龙河,水资源丰富。然而,如果你十多年前去过阳朔的话,也许还记得县城内的双月溪、桂花溪和凤鸣溪等曾经只是几条臭烘烘的“水沟”。如今,“臭水沟”早已成为历史。
“阳朔生态环保科技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广西境内第一个,甚至是室外第一个零排放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不给阳朔山水人文造成环境污染,也能有效地综合利用山水资源。”阳朔县深能环保有限公司生态环保科技园项目总工黄诚介绍说,该项目的投产,年发电量将达1.42亿度,年生活垃圾处理量36.5万吨,将开启改善阳朔、荔浦、平乐、恭城等县(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方式,迈入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发电新阶段,真正实现桂林南部县(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将对桂林市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环保体现一座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阳朔通过建好田家河污水处理厂、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新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环卫保洁一体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年来的城市建设让阳朔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焕发独特魅力。“十年前,游客游完漓江,逛了西街就乘车回桂林。如今,阳朔不仅山美水美城美,还增添了许多吸引人的好去处,西街的特色酒吧、周边的特色农家乐、特色骑行观光,以及攀岩、旅拍、研学等活动,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在这里他们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忘情于山水。越来越多的游客甚至把阳朔当成了自己的家,住下来了就不想走。”许多阳朔人明显感觉到了游客的变化。“如果你时隔多年再来阳朔,惊讶你的或许不再是山水,或许是那座跃然眼前的新城。”在桂林居住多年的文艺青年小谢感慨地说。
阳朔的变化,让每一个见证过这座城市发展的人为之高兴。展望未来,阳朔将继续保持积极发展的态势,为成为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而努力。